加势空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开启左侧

第三百一十一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0 00: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百一十一条
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据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适用前两款规定。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
【条文理解】
一、善意取得概述
善意取得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是指行为人无权处分他人的财产,受让人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即时取得对该财产的所有权或他物权的法律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占有的公信力,保障交易安全,鼓励交易,维护商品交易的正常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保护交易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实际上就是保护交易安全。一旦交易安全缺乏保障,则任何一个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权利主体,在购买物品或者在财产上设定权利时,都需对财产的权属进行详尽、确实的调查,以排除从无权处分人处取得财产及相应权利的可能性。这样提高了交易成本,妨碍了交易进行,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善意取得制度承认善意买受人可以即时取得所有权,则交易者就能放心地进行交易,从而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寻本溯源,善意取得制度是以日耳曼法为契机演绎发展而成的。近代以来,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继受了日耳曼法的善意取得制度。在传统的善意取得理论中,善意取得的财产仅限于动产,而以登记作为公示的不动产的取得,则不适用此制度。例如,《德国民法典》第929条规定无权利人的善意取得:物虽不属于让与人,受让人也得因第932条规定的让与成为所有人,但在其依此规定取得所有权的当时为非善意者,不在此限。在第12章第29条第3款规定的情况下,仅在受让人从让与人取得占有时,始适用本条规定。《法国民法典》规定:受让人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物不属于让与人者,视为非善意者。第2279条规定对于动产,占有即等于所有权证书。《瑞士民法典》第714条规定,以所有权移转为目的善意取得动产的,依照占有的规定,其占有受保护的,即使该动产的让与人无此转让权,该善意占有人仍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第973条规定,出于善意而信赖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因而取得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人,均受保护。第933条规定,凡以善意受让动产所有权或有限物权的人,即使转让人未被授予让与权,亦应保护受让人取得该动产的事实。第1153条规定,从非所有权人处取得物品转让的人可以通过占有取得所有权,但是,以实行占有之时具有善意并且持有适当的所有权转移证书为限。在权利证书未表明所有权上附有其他人的权利并且取得方具有善意的情况下,占有人无任何负担地取得所有权。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取得用益权、使用权和质权。第1154条规定,误信出让人为所有权人或者误信前占有人已经取得了物品的所有权的理由不适用于知晓原因不法仍然取得物品的人。《日本民法典》第192条规定即时取得:平稳而公然地开始占有动产者,如系善意且无过失,则即时取得行使于该动产上的权利。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801条规定,动产之受让人占有动产,而受关于占有规定之保护者,纵让与人无移转所有权之权利,受让人仍取得其所有权;第886条规定,质权人占有动产,而受关于占有规定之保护者,纵出质人无处分其质物之权利,质权人仍取得质权;第948条规定,以动产所有权,或其他物权之移转或设定为目的,而善意受让该动产之占有者,纵其让与人无让与之权利,其占有仍受法律之保护。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在2009年修订时新增了第759条之一关于“登记效力之推定及善意第三人之保护”的规定,该条明确:“(1 )不动产物权经登记者,推定登记权利人适法有此权利。(2)因信赖不动产登记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为为物权变动之登记者,其变动之效力,不因原登记物权之不实而受影响。”在学理上,比如谢在全教授认为,善意取得者,系指动产让与人与受让人间,以移转动产所有权为目的,由让与人将动产交付于受让人,纵让与人无移转所有权之权利,受让人以善意受让时,仍取得其所有权之法律行为。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制度尚不够完善,契约精神、诚信意识也在进一步加强过程中,审判实践中存在较多“一房二卖”,甚至“一房多卖”影响购房人权利的情形。立法上明确将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不动产交易的领域,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地发展。而且从法理上讲,动产的善意取得与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分别是基于动产占有的公信力和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易言之,都是基于公示的公信力,其制度基础与内在逻辑关系是相同的。唯不动产登记由于有国家登记机关的参与和审查,实践中登记的权利人与真正的权利人不一致且引发争议的情况也并不多见,因此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要远远强于动产的占有。故此,不少国家立法上对从瑕疵登记的权利人处取得不动产权利的问题通过物权登记的公信力制度加以解决,而对从无处分权的动产占有人处取得动产权利的问题,则另设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加以规范。但由于其两者的制度设计都是基于物权公示的公信力,制度构成上都要求有无权处分行为、第三人须为善意,且一般也都要求须基于有偿的交易行为而取得,故而我国《物权法》中将其一并规定于善意取得制度中,亦不失为立法上的一种可行选择,且并无明显不妥。在综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规定及理论研究实务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本条基本沿用了这一规定,只在第1款第1项最后删掉了“的”字,将第2款最后的“赔偿损失”修改为“损害赔偿”,将第3款“参照前两款规定”修改为“参照适用前两款规定”。我们认为,本条规定在明确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基础上,规定了该制度可以适用于不动产交易领域,这应是我国物权法律制度的一大特色。
二、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依据本条规定,受让人须是善意的,不知出让人是无处分权人;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价款;转让的财产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三项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构成善意取得。现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受让人受让该财产时须是善意。财产的善意取得以受让人的善意为条件,如果受让人具有恶意,则不得适用善意取得。所谓善意,是指不知让与人无处分权而言,此项要件乃就受让人论之,故与让与人是否善意无关,且在受让时为善意即已足,若其后知其为无权处分之物,仍适用善意取得之规定。至其不知无处分权,是否出于过失固非所问,然依客观情势,在交易经验上,一般人皆可认定让与无让与人之权利者,即应认系恶意。依据《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15条的规定:“受让人受让不动产或者动产时,不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且无重大过失的,应当认定受让人为善意。真实权利人主张受让人不构成善意的,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具体而言,关于善意的确定时间,通常认为证明受让人的善意应当限于财产受让时,即让与人交付财产时受让人须为善意,至于以后是否为善意,则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效力。针对具体交付形式,在实际交付中,应当把双方达成合意的时间作为判断善意的时间;在占有改定时,则应当将受让人取得间接占有的时间作为判断善意的时间。当然,如果受让人在交付以前出于恶意,也可推定其交付时为恶意。在判断受让人是否为善意时,应采取推定的方法,即推定受让人是善意的,应当由真实权利人对受让人是否具有恶意进行举证,如果不能证明其为恶意,则应认定受让人为善意。
第二,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基于公平原则的考虑,善意取得适用应以有偿取得为前提,如果财产是无偿接受的,受让人占有财产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因此返还财产并不会蒙受多少损失。所以,我们认为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必须以相应的财产或金钱支付给出让人。无偿取得财产时,不能适用善意取得。所谓合理,应当根据市场价格来判断,大体上应是符合市场价格的。在判断支付价格是否合理的问题上,我们认为,还应当区别动产和不动产而分别考虑。对于动产善意取得而言,动产的转让应当以合理的价格进行,否则应当认为受让人取得财产时不构成善意取得。但是,对不动产而言,要求交易有偿是必要的,但不一定要求价格是合理的。这是因为动产的外在公示手段是占有,但占有的公示方法非常薄弱,发生占有的基础很多,在交易中,如果出让人以很低的市场价格转让动产,通常将使一个正常的交易人就其是否享有处分权产生怀疑,因此,有必要要求以合理的价格转让。我们认为,这一观点较有道理,在《物权法》及本条规定明确了合理的价格是对动产和不动产统一要求的情况下,合理价格也应是不动产善意取得的重要认定因素,当然在合理价格的认定上,可以适当参考上述理由。还有,在有偿取得的前提下,合理的价格,也是衡量财产取得是否是善意的标准。《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19条规定:“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所称‘合理的价格’,应当根据转让标的物的性质、数量以及付款方式等具体情况,参考转让时交易地市场价格以及交易习惯等因素综合认定。”这一规定属于对“合理的价格”的细化解释,仍可以继续适用。
第三,转让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根据法律规定有些财产的转让,是以登记为要件的,如不动产的转让,在需要进行转让登记的情形下,以登记的时间作为财产所有权转移的时间标志。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才能适用善意取得。在我国,城市的房屋依法应当办理登记。因此,房屋的买卖只有在受让人与转让人办理登记之日起才能适用善意取得,仅仅发生交付,并不能够产生善意取得的后果。适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必须发生占有的移转,亦即转让人向受让人实际交付了财产,受让人实际占有了该财产。在不需要登记的情形下,占有的转移是适用善意取得的条件之一,即让与人向受让人实际交付了财产,而受让人实际占有交付的财产。只有通过交付,才发生动产所有权的转移。如果双方仅达成了合意,而并没有发生标的物的转移,则不能发生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20条规定:“转让人将物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交付给受让人的,应当认定符合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善意取得的条件。”即对于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殊动产,以交付给受让人作为善意取得成立的条件。
此外,依据《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21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受让人主张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取得所有权的,不予支持:(一)转让合同因违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被认定无效;(二)转让合同因受让人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等法定事由被撤销。”关于无权处分的认定,《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16条第1款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不动产受让人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一)登记簿上存在有效的异议登记;(二)预告登记有效期内,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三)登记簿上已经记载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不动产权利的有关事项;(四)受让人知道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主体错误;(五)受让人知道他人已经依法享有不动产物权。”
三、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
善意取得制度是基于登记和占有的公信力,基于保护交易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财产静的安全来保护交易动的安全,而在原权利人和受让人之间的权利所作的一种强制性物权配置。具体而言,善意取得涉及三方当事人,即财产原权利人、让与人和受让人,产生三方面的法律关系:
第一,原权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在善意取得情况下,原权利人与受让人之间将确定物权变动。构成善意取得的,受让人因善意而即时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的所有权将因此而消灭。受让人取得财产所有权是法律直接规定而不是法律行为,具有确定性和终局性,善意取得行为自始有效,无须权利人追认。善意取得是财产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原权利人不能再向善意受让人主张返还原物。换言之,符合善意取得构成要件,原权利人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让与人与受让人基于法律行为而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受让人因善意而取得相应的财产所有权,而受让人应向让与人支付财产的价款,如果受让人没有按照与让与人之间的约定支付价款,应向让与人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原权利人与让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由于原权利人因受让人的善意取得使其标的物的所有权发生消灭,故而不能请求受让人返还财产。对原权利人的保护只能在债权层面进行,即原权利人可以基于债权请求权要求让与人承担违约、侵权责任或不当得利的返还责任。具体而言:(1)违约责任。如果原权利人与转让人之间已经存在租赁、保管等合同关系,而转让人擅自处分原权利人的财产,则原权利人可以以违约为由,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2)侵权责任。转让人对原权利人的标的物不享有处分权,其将该标的物转让给他人的行为,构成对原权利人财产所有权的侵害,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如果转让人和原权利人之间事先存在上述合同关系,则可构成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原权利人可以选择一种对其最为有利的请求权提出主张或提起诉讼。(3)不当得利返还责任。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通过合理价格转让的情况下,让与人作出的是一种有偿的处分行为,并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利益,其获得该利益并无法律上的依据,原权利人有权请求让与人返还不当得利。但这种不当得利的请求权与侵权责任的请求权也可能发生一种竞合现象,原权利人可以选择一种对其最为有利的请求权对让与人提出主张或提起诉讼。
此外,关于他物权的善意取得问题。本条第3款规定:“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适用前两款规定。”这实际上承认了其他物权也可以适用善意取得的规定。司法实践也确认善意取得可适用于其他物权。如《担保法司法解释》第84条规定:“出质人以其不具有所有权但合法占有的动产出质的,不知出质人无处分权的质权人行使质权后,因此给动产所有人造成损失的,由出质人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尽管没有表明质权人在符合善意取得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即时取得质权,但从该规定内容来看,并没有否认在出质人无权处分的情况下所设定的质权的效力。从该规定来看,只要质权人是善意的,不知出质人无处分权,则质权的设定是有效的,所有权人不能要求质权人返还财产,但可向出质人请求损害赔偿。这就表明,质权也是可以善意取得的。同样,《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08条也规定了留置权的善意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可以按照《担保法》第82条的规定行使留置权。依据本条第3款的规定,有关他物权,比如抵押权等都存在适用善意取得的空间,本条第3款规定即为他物权善意取得的适用提供了基本依据和空间。
【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与《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的衔接适用问题
如上所述,本条规定保留了《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而《物权法司法解释(一)》是对该条规定的细化,其内容与本条规定不冲突。在没有新的司法解释规定前,《物权法司法解释(一)》有关善意取得的规定可以继续适用。比如关于善意的界定问题,要以当事人没有重大过失为要件。而关于重大过失的认定,依据《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16条第2款、第17条的规定,真实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不动产受让人应当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的,应当认定受让人具有重大过失。受让人受让动产时,交易的对象、场所或者时机等不符合交易习惯的,应当认定受让人具有重大过失。这在审判实践中应当予以遵循。比如在蔡某与陈某确认合同无效纠纷案中,法院裁判认为,按照一般的交易习惯,在二手房屋买卖的过程中,买受人除查询房屋的不动产登记情况外,还会实地查看房屋现状,在支付房款后,要求出卖人交付房屋。在本案中,虽然涉案的房屋登记在陈某的名下,但买受人王某对于涉案房屋一直由蔡某居住、使用及占有的事实是清楚的,按一般交易习惯,王某对涉案房屋并非由陈某实际占有使用的事实应尽审查注意的义务,且陈某在收取涉案房屋订金后,没有按约定交付房屋构成违约的情况下,王某继续支付购房款的行为亦存在重大过失,据此,王某的交易行为违反一般的交易习惯,且在房屋买卖的过程中未尽审核和注意的义务,存在重大过失,不符合法律规定善意取得的认定条件。鉴于涉案房屋已登记在王某的名下,陈某、王某有义务协助蔡某办理变更涉案房屋的权属登记。
二、关于债权或由证券化的债权以及知识产权、股权等权利是否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一般认为,债权因债的相对性原则所限,没有一种对外可以公示的方法以表明债权的存在,因而不得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债权的流转日益频繁、活跃,出现了证券化的债权,如公司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及各种票据。这些证券化的债权在民法上通常视为动产,对于其中不记名或无须办理登记手续的,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仓单、提单和载货证券等物权证券所表示的动产,也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具体而言,物权法上善意取得规定只适用于两种情况:其一,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的物权而为第三人善意取得;其二,无处分权人所处分的虽为物权之外的其他权利,但为善意第三人所设定的或者说第三人所取得的权利属于物权(例如,将他人的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为第三人设定权利质权)。因此,无处分权人对物权之外的其他权利之处分,只有在前述第二种情况下才属于物权法问题。如果无权处分人只是将本属于他人的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转让与第三人(或将知识产权许可他人使用),虽然原则上亦有善意第三人受法律保护规则之适用,但此种情况已不属于物权法上的善意取得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加势空间

GMT+8, 2024-11-24 10:19 , Processed in 0.0526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